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融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
发布时间:2018.01.29    新闻来源:深圳市生态园林产业协会   浏览次数:

  在深圳的版图上,从西至东,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色斑块,从凤凰山到羊台山,从塘朗山到银湖山,从梧桐山到梅沙尖,从排牙山到七娘山,群山连绵,构成了深圳的绿色生态基底。

  曾有专家如是评价深圳,“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山体并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被平山等行为破坏,实现了山地、森林与城市相间相融分布,城中有山,山中有城。”

  “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依托着丰富的山海资源,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深圳正以国际一流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绣花之功打造公园之城,以品质匠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融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

  融入森林城市群: 更高森林质量让绿色惠民、生态共享

  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在推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和中高端发展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不断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并率先提出了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2016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珠三角地区确定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要求广东在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实现率先突破。

  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城市之一,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对接珠三角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以更高森林质量让绿色惠民、生态共享。

  自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林业和绿化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近十几年来,通过实施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和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连续多年完成森林资源“双增”目标。

  截至2016年底,我市林地面积为6.8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4.76%,全市森林覆盖率40.92%,乔木林(不含非林地森林)蓄积量304.43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总面积4.54万公顷;建设生态景观林带475公里;全市共建成各级绿道网络约2400公里,其中省立绿道342公里,联通东莞、惠州,各级绿道网络与绿道“公共目的地”互联互通,为城市构筑绿色休闲体系;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各项指标均位于国内大城市前列。

  按照深圳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创建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分解部署。2016-2018年,首批启动修复凤凰山-羊台山-长陂岭区域绿地与西部滨海生态景观带,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区域绿地与北部生态景观带,清林径-坪地区域绿地-松子坑区域绿地与三洲田-马峦山-田头山区域绿地等5条生态廊道,让大尺度、高品质绿色空间联通。

  目前,深圳完成森林抚育2万亩,清除薇甘菊5.8万亩,建成4个森林小镇,其中盐田区梅沙街道入围“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华侨城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中国红树林博物馆获批与国家林业局共建,已完成内容大纲编写。4600多公顷的森林精准提升工程完成立项申报。成功举办首届森林音乐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40项评价指标已有35项达标,“创森”工作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千园之城近在咫尺:

  特色公园精品公园魅力席卷全城

  结合实际情况,深圳的公园建设将山林、自然山体和海岸建成森林(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形成城市生态基底;以综合公园为基干,打造特色的城市综合公园彰显城市文化和品位;完善社区公园设施,改善舒适性和便利性,使其作为民生基础设施,形成了“自然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搭建起公园发展的“骨架”。公园与公园之间通过绿廊、绿带和绿道的串联,形成深圳城市生态的主要脉搏。至2020年深圳公园总量将达到1000个以上,形成“千园之城”。

  2017年,全市共新建改造各类公园59个,公园总数达942个。深圳加快特色主题公园建设,香蜜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和深圳湾休闲带西延段等精品公园建成开园,受到了市民群众的广泛称赞,被人们称为“网红”公园。深圳百花园、深圳武艺公园等5个特色主题公园也完成了立项。

  其中,位于福田中心区的香蜜公园融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念,在满足市民公园观景、休闲、活动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将缓解城市内涝、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功能融入其中,形成了“城市海绵体”。

  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的深圳人才公园是一颗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上的璀璨明珠,该公园将人才元素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将人才元素向滨海周边延伸,营造公园与城市交相辉映、人才与城市共同繁荣的浓郁文化氛围。

  在见缝插绿,大力建设公园之时,深圳还格外注重营造公园文化,丰富公园活动,提升公园魅力。仅去年就成功举办了人民公园月季花展、园博园茶花展、洪湖公园荷花展、莲花山公园簕杜鹃花展和公园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全市大型市政公园建成多个具有影响力、大尺度的花雕、绿雕、花镜项目,深圳公园品质越来越高。

  向世界花城迈进:

  全新锦绣深圳正向市民走来

  眼下,北方的城市正进入新一轮降温降雪,而南国深圳则是风和日丽,花团锦簇,几十种花卉竞相开放,正展现独特的南国都市魅力和风情……冬天的深圳依然有花可赏,随着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推进,一个全新的、精美的锦绣深圳正向市民走来。

  2017年,深圳开启一项重点生态工程——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市、区、街道城管部门三级联动,以超高标准、精品意识全面推进,以大尺度的花木种植、高标准的景观设计,不断增强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不仅追求漂亮,更着力寻找特色。

  目前,全市完成了20条花卉景观大道,200多个花漾街区、街心花园建设,新增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实施了滨海滨河、深南大道、市民广场等8个路段节点、16个城市门户地区的绿化品质提升,打造了光明光侨路、南山文心广场街心花园,福田兴融社区街心花园、盐田壹海城花漾街区等一批深受市民欢迎的精品项目。同时,加强绿化精细化管理,全市共整治行道树穴14.3万个、黄土裸露26万平方米,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绿化精细化管理信息平台。

  《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已经发布,2018年,深圳将根据具体安排,继续推进各类花城项目建设,将深南大道打造成深圳的锦绣花卉大道,完善花景大道、花漾街区、街心花园、山林花海建设和水岸花廊的布局建设,打造山、河、海、花相映的花城美景。同时,加大各个公园的特色花展工作,积极筹办深圳国际花展,让市民在深圳也能欣赏世界花卉美景。

  通过实施“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力争三年搭建框架,八年形成规模,十年产生影响。大力推进“四季花城,生态花城,人文花城”建设,通过营造花景观、提升花产业、培育花市场、传播花文化,增加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

  建设中国红树林博物馆 开展国际一流科普教育

  近日,深圳市城管局(林业局)对外正式发布,一个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新地标——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将落户深圳,由国家林业局与深圳共建,这是我国首座红树林博物馆,将用于普及滨海红树林湿地知识,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养,展示中国及深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成果。

  这是深圳培育森林文化,打造优质自然教育的一个典型成果。近年来,深圳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不断探索和创新自然教育,守护着这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爱心与珍惜。

  在深圳将可看全世界的红树林

  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深圳自然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市民对自然类专业博物馆的需求,拟建的红树林博物馆定位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际一流的红树林科普教育中心、世界红树林研究中心,依托深圳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集中展示深圳及中国红树林保护、宣教、科研成果,形成深圳生态文化新地标。

  博物馆展陈叙事初步规划为五部分,分别为千米红树湿地景观、世界红树植物活体园、世界红树林核心展区、中国红树林展区、红树林探秘展区(包括红树林演化、红树林结构与功能、红树林多样性等11个分展厅),分别展示红树林景观、分布、进化、生理结构、生态功能、研究成果及提供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这意味着,届时,在深圳将可看全世界的红树林。

  在博物馆内还将设置开放实验室、组织红树林国际论坛、组织自然科学名家讲座、打造深圳市民环保大讲堂,呈现一个国际红树林研究与保护的科普教育宣传的交流平台。

  由于该博物馆拟选址毗邻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区,北邻园博园,南侧与深圳湾公园仅一路之隔,地理位置十分显著,是深圳旅游休闲资源的核心地带。引人瞩目的是,此次博物馆建设规划中,还规划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通过新建廊桥北连园博园,南接深圳湾公园,将形成一个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有利于深圳湾周边资源的整合及整体优势的发挥。

  不断探索扩充全民自然教育系统

  2018年以来,深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便吸引了市民的目光。1月5-7日,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为主题的2018深圳森林音乐会在仙湖植物园成功举办。这是全省首个户外森林音乐会,6000市民冒雨享受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推动生态文明的理念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在营造森林文化,打造自然教育,发动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福利上,深圳走在前列。

  据了解,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在自然保护区和市政公园内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4年初,深圳首家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命名并开放;2014年底,位于深圳市中心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仙湖植物园一起,搭建了深圳市第一批自然教育中心。

  2015年底,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开幕,成为第一个市政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2016年,儿童乐园、园博园、洪湖公园等自然教育中心也相继面向市民开展活动,形成由政府搭台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和管理,面向社会募集资源,免费向公众提供自然教育模式。

  有的地方虽然没有成立自然教育中心,但也是自然教育基地,纷纷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如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梧桐山风景区等。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各种方式认识大自然,引发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

  到2020年,深圳还将建设自然教育学校15处,科普基地200处,串联形成覆盖全市域的自然教育网点系统,基本建成以森林和湿地为载体的全民自然教育系统。

深圳人才公园营造公园与城市交相辉映、人才与城市共同繁荣的浓郁文化氛围。

 
深圳深圳政府在线  |  深圳国税  |  深圳大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广东省建设信息网  |  西南大学  |  集美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深圳市盈创财税有限公司  |  深圳市生态园林产业协会
 
主办:深圳市生态园林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西路4811号深港花卉中心B区03A 电话:0755-25885980
CopyRight 2010-2025 www.szstylc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4900号-1
  建议使用分辨率1280*1024,IE8.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